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5
[复制链接] 分享:摘录(成公二年):
癸酉,师陈于鞍。邴夏御齐侯,逢丑父为右。晋解张御鄐克,郑丘缓为右。齐侯曰:“余姑翦灭此而朝食。”不介马而驰之。鄐克伤于矢,流血及屦,未绝鼓音,曰:“余病矣!”张侯曰:“自始合,而矢贯余手及肘,余折以御,左轮朱殷,岂敢言病。吾子忍之!”缓曰:“自始合,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,子岂识之?然子病矣!”张侯曰:“师之耳目,在吾旗鼓,进退从之。此车一人殿之,可以集事,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?擐甲执兵,固即死也。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!”左并辔,右援枹而鼓,马逸不能止,师从之。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
译文:
癸酉日,两军在鞍地列阵。邴夏为齐侯驾车,逢丑父担任车右。晋国方面,解张为郤克驾车,郑丘缓担任车右。
齐顷公说:“我姑且先消灭了这伙人,再回去吃早饭。”于是不给马披甲就冲了出去。
战斗中,郤克被箭射伤,血流到鞋上,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击鼓,只是说:“我受伤了!”
解张说:“从开战起,一支箭就贯穿了我的手和肘,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,左边的车轮都被血染红了,我哪敢说受伤?您再忍一忍吧!”
郑丘缓说:“从开战起,只要遇到险路,我一定下车推车,您难道察觉到了吗?但现在您确实受伤了!”
解张说:“全军的耳目都在我们的旗帜和战鼓上,前进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。这辆战车只要有一个人镇守,就能成事。怎么能因为受伤就败坏国君的大事呢?穿上铠甲拿起武器,本来就准备了死。现在伤还没到死的地步,您一定要坚持啊!”
于是他用左手一并握住缰绳,右手拿过鼓槌击鼓。战马狂奔失控,无法停下,全军紧跟其后。齐军大败,晋军追击,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。
历史背景:
时间:公元前589年。
起因:齐国侵鲁、卫,两国求救于晋,晋出兵救之,双方在鞍地决战。
结果:晋国大胜,齐国被迫求和,归还侵占土地,重新承认晋国霸主地位。
影响:此战巩固了晋景公时期的霸业,也暴露了齐国的虚弱,为后来晋国长期主导中原局势奠定基础。
思想与精神内涵:
轻敌必败,慎战为上
齐侯因轻敌而未作充分准备,终致惨败。反观晋军,虽主帅受伤,仍严守军令,体现“临危不乱”的军事素养。
忠勇与责任高于个人安危
郤克、解张、郑丘缓三人,无论主将还是驭手、车右,皆以国家大事为重,忍痛奋战,是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典范。
团队协作与士气决定胜负
晋军上下一心,主帅与部属相互激励,形成强大战斗力。而齐军则缺乏协同,一触即溃。
“礼”与“勇”的结合
春秋战争虽激烈,但仍讲“军礼”。此战中,晋军虽胜,未灭齐国,战后齐求和即允,体现“止戈为武”的理想。
总结:
鞍之战是春秋时期以少胜多、以勇胜骄的经典战例。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对话与动作描写,生动再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与将士的英勇形象。尤其是解张那句“岂敢言病”和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”,成为中国古代忠勇精神的千古名言。
它告诉我们:
真正的胜利,不在于兵力多寡,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;不在于一时之勇,而在于临危不惧、同舟共济的集体精神。
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晋齐两国的命运,也成为《左传》中描写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。
签名档
╭╯.★*★.
.*★*.* .★*★.
★ ★ * *.*★*.
★ 一点 * ' ★
. ..' 爱 ★
‘· 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