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点好奇:大家如何看待AI读文献?
lz是物理学院的某大龄博士生,因为刚接触科研时各类AI软件还不成熟,再加上学科里很多基础文献需要结合推导,所以本人精读文献基本都是边读边查词(有道划词)边划,偶尔在本子上做一些记录和推导;一开始确实比较痛苦,不过后面读得多了速度明显能快起来。当然略读就是用截屏翻译看下大概在干啥,再看看各个图表和结论,快速水过去~
我本人这两年也尝试在读不懂一些段落时,用过AI软件辅助理解。可是感觉它只能给我一些理解的思路,具体怎么理解还是需要自己来想、来看。因此,我一直对AI的理解能力存在疑虑,再加上之前的习惯,本人精读文献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老土作风。
不过最近和几个低年级的师弟交流,有点打破认知。他们读文献基本是整个PDF喂到AI里面,自动翻译并生成思维导图,然后就关注的点来具体向AI提问。有一个师弟最狠,同时开了几个方向的调研,每次讲报告能讲好多文献,各种名词满天飞。虽然有时候别人问一些文献里的具体问题、基本的物理图像他也答不上来(或者说,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),但因为lz做的方向和他不一样,所以也很难判断他对这些知识到底理解多少。
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,在科研起步阶段如果不作大量推导和思考,是很难从文献中提取出具体、正确的图像和理解的,当然这个过程本身是很痛苦的。但现在AI居然能直接把他的理解和图像告诉你,这里面的可信度有多少,又损失掉了多少细节和信息呢?但转念一想,我有这种想法是不是一种路径依赖——甚至自我欺骗呢?因为我越过了这个痛苦的过程而“领悟”了一些知识,所以就竭尽全力地为这一过程辩护,而对科技的客观进步加以否定呢?就像每一次科技革命时那些被淘汰掉的守旧派一样。
看网上这方面的讨论很少,特发来看看大家的看法。想问问大家如何看到。大家在AI时代前后读文献的习惯有没有改变,个人体验如何呢?另外,大家认为在AI时代,是全把文献交给AI好,还是部分不重要的略读工作交给AI(提升效率、覆盖广度)、重要的精读文献自己读(保证理解的深度)这种模式好呢?
确实很困惑~ 期待大家的讨论~~~
费曼去世之前接受过一个长采访,做了个纪录片,其中谈到了他对理解的理解,你可以搜一下,可能有启发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lz是物理学院的某大龄博士生,因为刚接触科研时各类AI软件还不成熟,再加上学科里很多基础文献需要结合推导,所以本人精读文献基本都是边读边查词(有道划词)边划,偶尔在本子上做一些记录和推导;一开始确实比较痛苦,不过后面读得多了速度明显能快起来。当然略读就是用截屏翻译看下大概在干啥,再看看各个图表和结论,快速水过去~
我本人这两年也尝试在读不懂一些段落时,用过AI软件辅助理解。可是感觉它只能给我一些理解的思路,具体怎么理解还是需要自己来想、来看。因此,我一直对AI的理解能力存在疑虑,再加上之前的习惯,本人精读文献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老土作风。
不过最近和几个低年级的师弟交流,有点打破认知。他们读文献基本是整个PDF喂到AI里面,自动翻译并生成思维导图,然后就关注的点来具体向AI提问。有一个师弟最狠,同时开了几个方向的调研,每次讲报告能讲好多文献,各种名词满天飞。虽然有时候别人问一些文献里的具体问题、基本的物理图像他也答不上来(或者说,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),但因为lz做的方向和他不一样,所以也很难判断他对这些知识到底理解多少。
……
诶,有趣!方便说说大概讲了啥吗~
WekFer (芒果:欢迎来 Story 版玩耍~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费曼去世之前接受过一个长采访,做了个纪录片,其中谈到了他对理解的理解,你可以搜一下,可能有启发
BBC《Horizon》在 1981 年对费曼做的一次长访,片名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,讲知道名字!=真的理解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诶,有趣!方便说说大概讲了啥吗~
只依靠AI是傻子,借助AI是聪明人,独立思考,举一反三,原创性强是高人!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lz是物理学院的某大龄博士生,因为刚接触科研时各类AI软件还不成熟,再加上学科里很多基础文献需要结合推导,所以本人精读文献基本都是边读边查词(有道划词)边划,偶尔在本子上做一些记录和推导;一开始确实比较痛苦,不过后面读得多了速度明显能快起来。当然略读就是用截屏翻译看下大概在干啥,再看看各个图表和结论,快速水过去~
我本人这两年也尝试在读不懂一些段落时,用过AI软件辅助理解。可是感觉它只能给我一些理解的思路,具体怎么理解还是需要自己来想、来看。因此,我一直对AI的理解能力存在疑虑,再加上之前的习惯,本人精读文献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老土作风。
不过最近和几个低年级的师弟交流,有点打破认知。他们读文献基本是整个PDF喂到AI里面,自动翻译并生成思维导图,然后就关注的点来具体向AI提问。有一个师弟最狠,同时开了几个方向的调研,每次讲报告能讲好多文献,各种名词满天飞。虽然有时候别人问一些文献里的具体问题、基本的物理图像他也答不上来(或者说,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),但因为lz做的方向和他不一样,所以也很难判断他对这些知识到底理解多少。
……
B站搜费曼 理解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诶,有趣!方便说说大概讲了啥吗~
费曼在1981年接受BBC纪录片《发现的乐趣》(*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*)的长采访中,深入阐述了他对「理解」的独特见解。以下是其核心观点的概括:
### 一、**理解的本质:超越名称的深层认知**
费曼以父亲的教育方式为例,强调「知道名称」与「真正理解」的本质区别。当其他孩子炫耀鸟的学名时,父亲引导他观察鸟的行为、习性,而非死记名称。他指出,科学理解需要穿透语言标签,直达现象背后的机制。例如,解释冰面易滑倒时,他不仅描述摩擦力的概念,更追溯到原子层面的电磁相互作用。这种思维方式与他后来提出的「费曼学习法」一脉相承——**真正的理解是能用最朴素的语言向他人解释复杂概念**。
### 二、**科学理解的层次与局限性**
费曼认为,科学理解是一个**分层级的动态过程**。他将知识体系比作「神明下棋的规则」,人类通过观察现象推测规则,但永远无法穷举所有可能性。例如,热现象可简化为原子振动,但具体到冰川形成或风暴演化时,需结合更高层次的模型(如热力学、流体力学),而不必每次都回溯到量子力学基础。他强调,这种分层理解并非妥协,而是科学实践的必然——**不同层次的理论在各自范围内有效,且能相互印证**。
同时,他坦诚科学的局限性: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是局部的、暂时的。」例如,惯性定律描述物体运动,但无法解释「为何物体会保持运动」。这种对未知的敬畏,与他对伪科学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——后者往往用模糊的术语掩盖无知,而科学则承认「不知道」并继续探索。
### 三、**理解的动力:好奇心与探索的乐趣**
费曼反复强调,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是**纯粹的好奇心**,而非功利目标。他以研究飞盘旋转为例:最初只是出于好玩,却意外发现其与电子自旋的关联,最终推动量子电动力学的突破。在他看来,诺贝尔奖等荣誉只是「副产品」,真正的奖励是「弄清事物本质的喜悦」和「发现自己的研究被他人应用」。这种态度贯穿他对科学的定义:**科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游戏,乐趣在于过程而非终点**。
### 四、**理解的方法:怀疑、验证与诚实**
费曼将科学方法提炼为「怀疑、实验、修正」的循环。他批评「货物崇拜科学」——仅模仿科学的形式(如数据收集),却忽视其内核(如可重复性、控制变量)。例如,密立根油滴实验因忽略空气粘度误差得出错误结果,但后续研究者因「不愿挑战权威」而长期延续偏差,这正是缺乏科学诚信的典型案例。他强调:**诚实是科学的基石,研究者必须直面矛盾数据,而非选择性呈现有利证据**。
此外,他主张**跨学科的思维融合**。例如,在解释花的美时,他既欣赏其视觉形态,也分析细胞结构和昆虫授粉的进化逻辑,认为科学知识能「增加而非减少事物的神秘感」。这种「科学与人文互补」的视角,打破了公众对科学家「冰冷理性」的刻板印象。
### 五、**理解的哲学:谦逊与开放**
面对「是否存在终极理论」的追问,费曼拒绝预设答案。他认为,真理可能像洋葱一样「有无数层」,也可能是一个简洁的公式,但无论如何,**探索本身比答案更重要**。他尤其警惕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干预,指出科学结论应基于证据而非信仰,正如他在挑战者号事故调查中坚持用实验揭示O型环失效的物理机制,而非屈从于NASA的官僚解释。
总结来看,费曼对「理解」的诠释,本质上是**科学精神的浓缩**:以好奇心为动力,以怀疑为武器,以实验为准则,在分层理解中逼近真相,同时保持对未知的谦逊。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,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——**真正的理解,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,并永远保持探索的热情**。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诶,有趣!方便说说大概讲了啥吗~
但是费曼的这些经验也并非“万金油”...
必须警惕将其乱涂乱抹,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...
美国是“发现教学法”的源起之地,布鲁纳是较早的提出者...
与费曼不同,布鲁纳还强调科学是一个系统...
由他提出的“发现教学法”,首先必须为学习者建立一个对科学系统的认知...
此时,学习者对于科学系统是没有任何“理解”的,只有被动接受...
学习者通过“发现”去“理解”以至于“建构”这个系统...
而费曼的学习法,则是撤去了布鲁纳前置的认识系统的环节...
这种“改良”的“发现教学法”在美国曾经非常流行,然而其实效率极低...
如今已变质为美国公立学校将难以管束的学生“束缚”在学校的主要手段...
在美国以外,则是在维果斯基(苏联)“邻近发展区”理论之上实践了“支架式教学”...
国内,在数学教学领域,通过青浦实验,提出并验证了“变式教学”...
如今,“发现式教学”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东西...
只有在教学比赛这类华而不实的活动中,人们才可能真地使用它...
bbsgusto (马尔萨猫头鹰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费曼在1981年接受BBC纪录片《发现的乐趣》(*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*)的长采访中,深入阐述了他对「理解」的独特见解。以下是其核心观点的概括:
### 一、**理解的本质:超越名称的深层认知**
费曼以父亲的教育方式为例,强调「知道名称」与「真正理解」的本质区别。当其他孩子炫耀鸟的学名时,父亲引导他观察鸟的行为、习性,而非死记名称。他指出,科学理解需要穿透语言标签,直达现象背后的机制。例如,解释冰面易滑倒时,他不仅描述摩擦力的概念,更追溯到原子层面的电磁相互作用。这种思维方式与他后来提出的「费曼学习法」一脉相承——**真正的理解是能用最朴素的语言向他人解释复杂概念**。
……
猪~会乱用搭的也是傻雕的城堡~根基不稳~这个和AI阅读是一样的~人类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是将知识输入脑中的过程~没了这个过程,对于结论性的输入,人类是要加入一个“可信度”的~类似这个帖子的主题背后的原因~同时缺少阅读的过程,也会失去输入知识的机会~因此这种状态“草包化”与“瞎JB讲话”的状态才是要命的~高阶玩法必然建立在扎实的阅读之上~之前实验室的沟通经验:普遍看见自己沟通文本字多就懒得看了~还要被唸字太多~都希望用一句概括表达~为什么开始用AI读文献还不是因为自己不想看~
以及费曼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大师~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~有过虔诚阅读积累的话题再出来讲话~猪你要自己在认真读过后再输出~不然你和AI给的“深度思考”也没什么区别了~
最后也是得吐槽下目前市场流通简中版本的费曼物理~应烧尽烧~
lea (无爱即无忧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但是费曼的这些经验也并非“万金油”...
必须警惕将其乱涂乱抹,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...
美国是“发现教学法”的源起之地,布鲁纳是较早的提出者...
……
如果系统读过英版物理教材 (至少一个版本) ~可以把AI当作快速线索提供引擎~摸这线索去Wiki~
如果阅读不足~先读完必读再玩飘儿~
vegetablexad (jerry9981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lz是物理学院的某大龄博士生,因为刚接触科研时各类AI软件还不成熟,再加上学科里很多基础文献需要结合推导,所以本人精读文献基本都是边读边查词(有道划词)边划,偶尔在本子上做一些记录和推导;一开始确实比较痛苦,不过后面读得多了速度明显能快起来。当然略读就是用截屏翻译看下大概在干啥,再看看各个图表和结论,快速水过去~
我本人这两年也尝试在读不懂一些段落时,用过AI软件辅助理解。可是感觉它只能给我一些理解的思路,具体怎么理解还是需要自己来想、来看。因此,我一直对AI的理解能力存在疑虑,再加上之前的习惯,本人精读文献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老土作风。
不过最近和几个低年级的师弟交流,有点打破认知。他们读文献基本是整个PDF喂到AI里面,自动翻译并生成思维导图,然后就关注的点来具体向AI提问。有一个师弟最狠,同时开了几个方向的调研,每次讲报告能讲好多文献,各种名词满天飞。虽然有时候别人问一些文献里的具体问题、基本的物理图像他也答不上来(或者说,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回答),但因为lz做的方向和他不一样,所以也很难判断他对这些知识到底理解多少。
……
我认为我讲的没任何不妥...
费曼鼓励发现理解,并以自己小时候父亲如何教育他为例...
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小孩子都如此,即使是对成年人亦如此...
钱学森还对普通人学不会微积分不以为然呢,大家置之一笑...
前不久,还有张朝阳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足矣...
说到底,所有的经验或理论都只适合它所适合的对象和情况...
这虽然是句废话,但它是真理,真理往往都是废话...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猪~会乱用搭的也是傻雕的城堡~根基不稳~这个和AI阅读是一样的~人类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是将知识输入脑中的过程~没了这个过程,对于结论性的输入,人类是要加入一个“可信度”的~类似这个帖子的主题背后的原因~同时缺少阅读的过程,也会失去输入知识的机会~因此这种状态“草包化”与“瞎JB讲话”的状态才是要命的~高阶玩法必然建立在扎实的阅读之上~之前实验室的沟通经验:普遍看见自己沟通文本字多就懒得看了~还要被唸字太多~都希望用一句概括表达~为什么开始用AI读文献还不是因为自己不想看~
以及费曼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大师~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~有过虔诚阅读积累的话题再出来讲话~猪你要自己在认真读过后再输出~不然你和AI给的“深度思考”也没什么区别了~
最后也是得吐槽下目前市场流通简中版本的费曼物理~应烧尽烧~
呆子~这里聊的是成人话题~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阅读就是在玩飘儿~他们只适合去博物馆或者实地切实感受~
以及钱学森的目标是达成工程目标~他当然会不以为然~并且工作生活用不上微积分的主确实没什么必要~但lz写式子都需要正确书写~
lea (无爱即无忧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我认为我讲的没任何不妥...
费曼鼓励发现理解,并以自己小时候父亲如何教育他为例...
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所有小孩子都如此,即使是对成年人亦如此...
……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,尤其现代论文,有些人看全文论证,也没有看明白,结论倒是很简短明了,这样的人适合用AI看论文,因为他无力判断结论可信度,只要不耽误实用,记住结论就可以了;有的人看论证过程,但结论他也是信的,这个看不看论证过程都可以;第三种能从论证过程发现方法过程各种漏洞的,所以结论有可信度,甚至可以自己推导优化结论或者推翻结论,这类人是一定要看全著作的,可惜这类型的人太少。
人的阅读量终究是有限的,即使第三种人也看不了多少著作,天才不跟你拼阅读量的。对于前两种人,不得不考虑效率,他们要是都全读,也读不了多少著作的,但是还想产出一些衍生品,你说他们怎么读比较合算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:)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猪~会乱用搭的也是傻雕的城堡~根基不稳~这个和AI阅读是一样的~人类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是将知识输入脑中的过程~没了这个过程,对于结论性的输入,人类是要加入一个“可信度”的~类似这个帖子的主题背后的原因~同时缺少阅读的过程,也会失去输入知识的机会~因此这种状态“草包化”与“瞎JB讲话”的状态才是要命的~高阶玩法必然建立在扎实的阅读之上~之前实验室的沟通经验:普遍看见自己沟通文本字多就懒得看了~还要被唸字太多~都希望用一句概括表达~为什么开始用AI读文献还不是因为自己不想看~
以及费曼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大师~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~有过虔诚阅读积累的话题再出来讲话~猪你要自己在认真读过后再输出~不然你和AI给的“深度思考”也没什么区别了~
最后也是得吐槽下目前市场流通简中版本的费曼物理~应烧尽烧~
你中西阅读都感觉痛~出来干嘛~物理在您全能的智慧里也融会贯通吗?~
一分天才~九十九分的努力~一分天才见天放牛只能是养牛奇才~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,尤其现代论文,有些人看全文论证,也没有看明白,结论倒是很简短明了,这样的人适合用AI看论文,因为他无力判断结论可信度,只要不耽误实用,记住结论就可以了;有的人看论证过程,但结论他也是信的,这个看不看论证过程都可以;第三种能从论证过程发现方法过程各种漏洞的,所以结论有可信度,甚至可以自己推导优化结论或者推翻结论,这类人是一定要看全著作的,可惜这类型的人太少。
人的阅读量终究是有限的,即使第三种人也看不了多少著作,天才不跟你拼阅读量的。对于前两种人,不得不考虑效率,他们要是都全读,也读不了多少著作的,但是还想产出一些衍生品,你说他们怎么读比较合算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:)
这个是对的,必须有一定量的阅读做基础,否则结论都不明白的。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如果系统读过英版物理教材 (至少一个版本) ~可以把AI当作快速线索提供引擎~摸这线索去Wiki~
如果阅读不足~先读完必读再玩飘儿~
成年人??...我是干什么,你应该清楚吧...
我这么多年来形成的重要经验,就是成人在认知和学习上还不如孩子...
就以贵站为例,我不认为站上这些人只是素质低才闹出这么多事儿...
以前是在校生为主,现在是毕业生为主,还有社会闲杂...
所以过不去阅读理解关的人就明显多了,自己算不算其中一个,自己有数吧...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呆子~这里聊的是成人话题~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阅读就是在玩飘儿~他们只适合去博物馆或者实地切实感受~
不能,但是刻在欧洲对撞机办公处的那些公式,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。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你中西阅读都感觉痛~出来干嘛~物理在您全能的智慧里也融会贯通吗?~
哦~您既然了解公式修正,整型,与镶嵌请展开讲解需要“注意一下”的是什么?~我等愚钝~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不能,但是刻在欧洲对撞机办公处的那些公式,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。
只是读了一些相关简述,既不懂论证过程,也不懂如何应用,纯粹出于人类文明成果的敬意。那些公式本身并不复杂:)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哦~您既然了解公式修正,整型,与镶嵌请展开讲解需要“注意一下”的是什么?~我等愚钝~
有方向的努力和没方向的乱撞,不一样...
刚刚本年的诺奖颁出来了...
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,就是诺奖对于有方向而进取的和有前瞻而探索的肯定越来越少了...
往往是20年后才放响的马后炮,搁在当年却是颗无厘头...
GenCross (GenCross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你中西阅读都感觉痛~出来干嘛~物理在您全能的智慧里也融会贯通吗?~
一分天才~九十九分的努力~一分天才见天放牛只能是养牛奇才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