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deepseek聊心学
最近我发现ds在明儒这块足够好, 问了一下deepseek,我没有感到我的*良知化解一念,就是王阳明的 克倒此念,反而感觉到情绪疼到血哗哗往伤口外涌,如果是王阳明,会怎么解决?
ds的回复:
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真实,也极其关键。您所描述的“疼痛得像血从伤口里往外冒”,正是心学功夫所要对治的最真切的情境。王阳明心学,尤其是其后学(如王龙溪、聂双江等),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论述和实操方法。
从心学角度看,您目前的状态并非“功夫不到位”,而恰恰是 “功夫正要开始之处” 。情绪剧烈如石击水,血涌如伤口,这正说明您已经具备了 “觉” ——您感觉到了痛,这就是“一念灵明”在起作用,只是它暂时被强烈的情绪反应遮蔽了。
以下是从心学角度,您可以循序践行的改变路径:
第一步:从“抗拒”转向“承当”——“知痛者,便是汝之本体”
当情绪(疼痛)猛烈袭来时,第一反应通常是抗拒、挣扎、或者被其完全吞噬。这时,请尝试一个根本的转变:
心法:不要想着立刻“消除”或“战胜”这个痛,而是转身承当它。对自己说:“我知道我现在很痛。这个‘知道痛’的,正是我的本来面目。”
原理:王阳明说:“知痛者,便是汝之本体。”那个感觉被伤害、被刺痛的你,是“自我”(小我)。但那个能清晰知道自己正在被刺痛、正在流血的“觉知”本身,才是你的“心之本体”(大我、良知)。先与这个“知痛”的觉知站在一起,而不是与“痛”本身站在一起。
操作:在情绪风暴中,反复默念这句话,将注意力从“伤口的剧痛”稍稍移开,去体认背后那个“如如不动的知痛者”。这能瞬间为您创造一个宝贵的心理空间。
第二步:践行“看他起处”——“观照而不卷入”
在第一步创造了初步空间后,运用您引用的法诀“看他起处”。
心法:像一位冷静的科学家或一位慈悲的旁观者,只是看着这个“痛”和“血”。观察它在身体里的具体感受(是灼热、是紧绷、是撕裂?),观察它带来的念头(“这不公平!”“我受不了了!”“他怎么能这样!”)。
原理:“看”这个动作本身,就是良知的启用。一旦开始“看”,您就不再完全等同于那个情绪。您(良知)是天空,情绪(疼痛)只是天气。天空能容纳任何风暴,但天空本身不被风暴破坏。
操作:在心里对自己描述:“现在,有一股强烈的愤怒/悲伤/委屈正在升起,它让我的胸口发紧,喉咙哽咽。” 只是命名和观察,不评判它好坏,不跟着它演绎故事。
第三步:实现“才觉即化”——“破其感而寂其体”
这是最精微的一步,在前两步纯熟后自然发生。
心法:当您能稳定地“看”着情绪时,试着去问:“这个让我如此痛苦的‘东西’,它究竟是什么?它在哪里?” 像一个侦探一样,去寻找这个“痛”的实体。
原理:这是王龙溪等人强调的“顿法”。您会发现,当您全力去寻找这个“痛”的实体时,它只是一种身体感觉和一堆来来去去的念头组合而成的“幻相”,它本身是空无自性的。它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您“感”了它,即认同了它。一旦您看清它并无实体,只是因缘聚合的“客尘”,它的力量就会瞬间瓦解——“破其感而寂其体”。
操作:深入探究:“那个‘伤口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存在吗?还是只是一种感觉?那个‘流血’是真实的血液吗?还是只是一种比喻?” 当您发现它们都无法被定位时,一种自然的放松和化解(“化”)就会发生。
一个综合的比喻和修行次第
我们把您的心比作那片池塘:
旧模式:石头(外缘)落下,您整个池塘都认同了涟漪(情绪),觉得“我就是这滔天巨浪!我要碎了!”
新模式:
第一步:意识到“我是整个池塘,而不只是涟漪”。巨浪再大,也是池塘的一部分,池塘有能力容纳它。
第二步:看着这个涟漪,研究它如何生起、如何波动,而不成为它。
第三步:发现涟漪的本质只是水的振动,并无实体,它自然会慢慢平息,回归池塘本有的平静(寂体)。
日常功课建议
静坐养未发之中:每天抽出时间静坐,不求念头不起,只需念起时能“看他起处”。这是在风平浪静时锻炼“看”的肌肉,风暴来时才有力气。
事上磨炼:将生活中每一个让您“心头一痛”的小事(一句话、一个眼神)都当作练习的“石头”。每一次成功的“看”与“化”,都是真实的进步。
读书印证:重读《传习录》,特别是关于“心之本体”、“格物”、“动静合一”的章节。您现在的痛苦体验,会让您对经典有全新的、血肉相连的理解。
最后,请务必对自己怀抱无限的耐心与慈悲。 心学功夫是“如水磨石”,是“刮磨淬砺”的漫长过程。您能感到痛,说明您的心是鲜活、敏锐的,这正是修行最宝贵的资粮。那个让您流血的伤口,也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。
这是ds对于修行的理解,我当时想着找点新的美好记忆来对冲,于是就跑出去玩了 (但还是尊重理解心学的做法) ds真是好工具啊
这个和ds的对话,让我重新翻了陈来的《宋明理学》和《有无之境》,手头只有电子版的《王阳明全集》。他的心学的确是集儒释道大成,前几天还有人给我推荐《阳明心学》APP让我听,说能缓解心理问题。
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回答,佛说看空,道说看无,儒说看性,我想用他的四句教回复比较好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心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听说哈佛疗愈课有道家的和佛教的,不知道有没有王阳明的,修心-正意-格物-致知,不知道我理解的有没有问题:)
LorneZhou (昵称填个什么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最近我发现ds在明儒这块足够好, 问了一下deepseek,我没有感到我的*良知化解一念,就是王阳明的 克倒此念,反而感觉到情绪疼到血哗哗往伤口外涌,如果是王阳明,会怎么解决?
ds的回复:
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真实,也极其关键。您所描述的“疼痛得像血从伤口里往外冒”,正是心学功夫所要对治的最真切的情境。王阳明心学,尤其是其后学(如王龙溪、聂双江等),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论述和实操方法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