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版面好友提醒登录
返回道释儒/智慧之花版

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2

micoloveu一点爱 2025-10-06 11:42:30
[楼主]1楼

摘录(隐公十一年):

郑、息有违言,息侯伐郑。郑伯与战于竟,息师大败而还。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。不度德,不量力,不亲亲,不征辞,不察有罪,犯五不韪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!


译文:

郑国与息国因言语冲突(发生争执),息侯便出兵讨伐郑国。郑庄公在边境迎战,息国军队大败而归。君子因此预知息国将要灭亡了。因为它“不度德,不量力,不亲亲,不征辞,不察有罪”,犯了五项大错而去攻打别人,军队溃败,岂不是理所当然的吗!


思想内涵:

“礼”与“义”是战争的前提

春秋时期,战争并非随意发动,必须“师出有名”。若无正当理由(如对方无道、违礼、侵地等),轻启战端即为“不义”。息国因“违言”而伐郑,显然不合道义。

理性决策是治国之本

“度德”“量力”“征辞”“察罪”体现的是理性、审慎的治国态度。国家决策必须基于对德行、实力、是非的全面评估,而非情绪冲动。

宗法伦理不可违

“不亲亲”点出息国违背了周代宗法制度的核心——同姓诸侯应互相扶持。同室操戈,必遭道义谴责。

历史预言的逻辑

《左传》常用“君子曰”进行道德评判和历史预言。此处“知息之将亡”,后来果然息国被楚国所灭(前680年),印证了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的历史规律。


总结:

这段文字通过息侯因口角而伐郑、反遭惨败的事件,揭示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与道德准则。君子指出其“犯五不韪”,实则是强调:治国者必须审时度势、明辨是非、遵守礼义、克制私欲。否则,轻则丧师辱国,重则亡国灭族。

“不度德,不量力,不亲亲,不征辞,不察有罪”——这“五不韪”不仅是息国的败因,也成为后世评判国家行为是否正当的重要标准,体现了《左传》“以礼治国”“以德安邦”的核心思想。

签名档

    ╭╯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.*★*.*  .★*★.          

 ★       ★  *  *.*★*.    

  一点  *   '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

   .      ..'  爱   ★   

    ‘·  . .        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