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读随摘:《春秋左传》里的智慧1
摘录(隐公十一年):
君子谓:“郑庄公于是乎有礼。礼,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者也。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
译文:
有德行的人评论说:“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合乎礼的。所谓‘礼’,是用来治理国家、安定社稷、使百姓有序、造福后代的。许国无法度,所以讨伐它;它认罪了就宽恕它;衡量自己的德行来处理事务,估量自己的力量来行事,审时度势而行动,不给后人留下祸患,这可以说是懂得‘礼’了。”
历史背景简述:
此事发生在春秋初期,郑庄公联合齐、鲁等国讨伐许国(一个小国),战后并未吞并许国,而是立许庄公之弟许叔居许东偏,又派郑国大夫公孙获居许西偏,进行监督和管理,保持许国社稷不灭。这种“存亡继绝”的做法,符合周代礼制中对宗法与秩序的尊重。
思想意义:
这段话体现了春秋时期对“礼”的深刻理解——礼不仅是仪式,更是治国理政的准则。真正的“知礼”者,是能以德服人、以理治国、审时度势、造福长远的政治家。郑庄公虽常被批评为“权谋之主”,但在此事上,却被“君子”称赞为“知礼”,说明其政治行为达到了礼治的理想境界。
总结:
这段话赞美郑庄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,既有正义的立场(伐无道),又有宽仁的胸怀(舍其罪),更有理性的判断(度德量力、相时而动),最终实现安定有序、不累后人,完全符合“礼”的根本精神。这是对“礼”作为治国大道的深刻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