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明之旅》:佛教对儒家困境的回应
这个是《文明之旅》中摘选的,不是本人观点:
儒家的困境
刚才讲到,儒家在东汉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——佛教。
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,迅速就野火燎原,歘地一下就普及开了。佛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?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,以为佛教也是凭着各种因果报应、天堂地狱的神话来开拓市场的。在民间社会,可能是这样。但是你可能也知道,佛教其实是一种无神教,没有什么神仙鬼怪,什么是佛?佛的本义是觉悟者。人人都能通过某种方法,能达到那种状态,一个坏人还能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呢。佛教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上层有知识的人的魅力在于:它回答了两个儒家不回答的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是,可观察的世界之外,宇宙是什么样的?也就是所谓的宇宙观,传统儒家学说里是没有的,所谓“六合之外,存而不论”嘛。但是这一点,佛教里有,所谓“三千大千世界”什么样,佛教说得是言之凿凿,有鼻子有眼。儒家什么时候才有宇宙观的?其实也就是这个阶段,也是和佛教竞争的结果。
你看,这一年是公元1044年,庆历四年,有一个官员叫周敦颐,就是我们语文课上学过的《爱莲说》的作者,被调到了南安军,今天的江西大余县工作。就在这里,他收了两个学生,谁啊?程颐和程颢,也就是著名的明道先生和伊川先生。这三个人的相遇,为宋明理学,奠定了基础。其中重要的一个成果,就是我们今天看的太极图。这就是儒家提出的宇宙论的模型。这是后话,我们将来再说。
比宇宙论的问题更要命的是人生论问题。儒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,也不回答,那就是:在人的生死之外,那些彼岸的、超越性的世界是什么样的?传统儒家不讨论。有学生是问过孔子的,鬼是什么样。孔子说,怎么对待活人还搞不清楚呢,哪知道怎么对待鬼。又有人问,那死之后是怎么回事呢?孔子说,活得还不明白呢,哪知道什么是死。
孔子的态度很实事求是。但问题是,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疑问啊:我死了之后怎么样?人究竟有没有魂灵?这是连祥林嫂都要追着问的问题啊。一个人想要过好,光有物质资源是不行的,他必须得寻找意义。意义在哪里呢?一定不在人生看得见的此岸,一定是在超越性的彼岸,在无尽的时空中。所谓something bigger than my self,那些比我大的东西。这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嘛,“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。”
那既然儒家不回答这个问题,佛教就来回答,什么六道轮回啊之类的。不管人家的答案好不好,至少人家佛教有啊。在这一局的比赛上,儒家丢分丢得太多了。
儒家有必要什么事都讨论吗?能讨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就不错了。
micoloveu (一点爱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这个是《文明之旅》中摘选的,不是本人观点:
儒家的困境
刚才讲到,儒家在东汉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——佛教。
……
你说的对,尤其现在!
epigene (epigene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儒家有必要什么事都讨论吗?能讨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就不错了。
那很维特根斯坦了(
epigene (epigene)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:
儒家有必要什么事都讨论吗?能讨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就不错了。